六郎镇:江南水乡 尽显华章,因水而生 依水而荣
晨曦的薄雾笼罩着六郎,像一层稀薄的纱,在树梢轻轻荡漾着。一抹暖阳划破晨雾,这座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才真正热闹起来。六郎镇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属典型的鱼米之乡。人们靠水吃水,因水而生。微风拂过清水河旁的芦苇荡,赵家河的杨柳滩,青弋江边的白桦林,白鹭从林间划过;阳光映衬在北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鱼儿跃出水面;晚灯照耀着枕水官巷河边悠然荡步的人们,岸边的拂柳迎风招展。如此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不仅让当地人享受着水乡慢闲的生活,也让人们深切感受着家乡六郎以水为美、以水为荣、因水兴业、频水而居。
六郎镇地处芜湖市东南,湾沚区中部,清水河、赵家河、青弋江依傍环绕,与湾沚镇、花桥镇、方村镇及鸠江区清水街道相连,水系连通。六郎作为一个依水而立的水上慢城,奔腾的江河是滋养生命、孕育文明的“动脉”,碧水环绕的小微水体是活化肌体的“毛细血管”。水是六郎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六郎重点关注水域环境建设,政府以保护水资源为基础,以发展水产业为抓手,以治理水生态为要求,致力打造更为宜居的生态水乡,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综合施策,精准治水。六郎镇深入落实河长制镇、村、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责任到人。不断推进镇、村河湖长巡查工作,常态化保持水面整洁、管护岸坡绿化、保持水流通畅、禁投禁放违禁饵料。今年,镇级河湖长每月巡查不少于一次,全镇15名镇级河湖长(包含2名总河湖长)累计巡查198次;村级河湖长结合本村日常工作开展巡查,引导村级河湖长使用“河长通”APP巡河系统,提升河湖巡查意识,累计巡查768次,基本实现常态化;一线河湖长结合全镇的物业管理,不定期清除河塘沟渠垃圾;民间河湖长配合村级河湖长全面参与监督协管,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同时,深入推进“清江清河清湖”专项行动,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共拆除非法采砂点9个,拆解“三无”船舶23艘,拆解或迁移涉渔船只128艘,关闭河道岸线畜禽养殖点5个,清理围网17处,拆除矮围5.6公里,拆除违建房屋1200多平方米,清除固体废弃物23吨,拆除关闭畜禽养殖场166家。同时,全镇13户退捕渔民签订协议,完成了退捕渔船网具回收、集中靠岸、封存及拆解,对退捕渔民采取包保责任联系制。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宣传,共张贴标语90条、发动宣传车116次,发放《致广大居民朋友的一封信》和《六郎镇人民政府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公告》各6000余份。
水岸同治、以水富民。为促进水文化与旅游文化、特色渔文化的融合发展,六郎加大项目投建,创建幸福河湖。如今省级示范河湖赵家河岸线整治美化工程已全部完工,特色明显。为加强北港的水环境长效管理,六郎镇在对水生态进行系统修复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结合乡村振兴开展了政和大港渔文化发展示范区的创建。因地制宜,修建环港彩色慢道,宜居亲水平台,特色景观桥等,打造北港湖长制文化节点,大港产业文化百米墙绘。确保了我镇北港省级幸福河湖示范试点工作一次性通过验收,并达到申报国家级幸福河湖的标准。北港周边大型数字化鱼立方项目近日举行了开工仪式。此项目总占地80几亩,建筑面积18亩,投入四千万元。即将打造数字化养殖仓、冷链物流仓储中心、生鲜美食体验馆和科普教育展示厅多功能全面化的渔文化基地。此项目是为贯彻落实长江流域禁捕退捕要求,保障当地渔民生活,更是可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观光旅游项目。
治水兴水,人水和谐。一方面为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河湖、沟渠成为看得见绿水,六郎注重提升小微水体颜值,疏通“毛细血管”,仔细分析小微水体存在问题的根源,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全镇21个村(社区)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开展“一路一景,一塘一景”打造,增加绿化美化节点,特别是咸保和河东两个村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区级幸福河湖示范点,通过水环境提升整治,实现了小微水体废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污染、水流畅通及周边环境美的“三无一畅一美”目标,效果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为了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六郎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组织村民加入“党员护水队”和“巾帼护绿队”等志愿者队伍,坚持打出系统治水、长效护水、生态治水“组合拳”,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融合地域特色渔文化、植入绿色产业。在殷港艺创小镇以“水、田”为自然生态本底,水系、道路为骨架,构建蓝绿生态格局,延续、保育了自然生态肌理,入列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枕水官巷景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流环绕村庄,水面开阔,水波微漾,岸边垂柳依依,成为芜湖乡村旅游靓丽名片、网红打卡新地标;六郎湿地花海公园,以旅游观光为主,依托六郎特有的水乡环境,融入绿色健康文化,四面环水,是农旅生态休闲赏景圣地。共同形成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和”的绿色宜居江南水乡。
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图中。六郎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绿色底线,让家乡的江河湖泊、沟渠湖塘变为人们记得住乡愁的最好载体。(作者:马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