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解读】沈公圩灌区项目规划解读
1.水文
沈公圩灌区属北亚热带南缘和中亚热带北缘的过渡地带,季风明显,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 1170mm。5~9 月份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70%~
80%。由于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导致洪涝灾害频繁。本区年平均气温 15.9℃,冬季平均气温小于 10℃,夏季平均气温大于 22℃,春秋季平均气温为 10~22℃。冬季受北方大陆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时有寒潮影响,以少雨冷空气为主;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初夏梅雨明显,盛夏天气炎热,时有暴雨,雨量集中。春秋两季是冷暖气流频繁交替时期,天气多变冷热不定,多阴多雨。由于冷暖空气势力相当,常僵持在江淮流域,从而造成春秋气候低温、阴雨。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2118h,年均太阳辐射量为 113.4kcal/cm²。
根据上述两种方法的计算成果,按实测暴雨分析的经验频率暴雨成果与按照《暴雨等值线图》查算的设计暴雨成果基本一致,等值线分析法设计暴雨成果较实测资料统计法略大,考虑到《暴雨等值线图》已经过面上平衡分析,且计算成果偏安全,因此,本次的设计暴雨成果采用《暴雨等值线图》查算的成果。
1.3 工程地质
工程区地处长江及其支流水阳江、青弋江和漳河交汇地带,境内水网密布,低山、丘陵分布零星。除与宣州市接壤处和行廊山属低山外,其他以冲积平原、
台地为地貌主体。少量丘陵和残丘散落在平原和台地之上。灌区工程场地位于平原圩区,四面环河。灌区内沟渠交错,沟渠宽度几米至几十米不等,沟深一般 2~5m,多数淤积较严重,其中易太灌溉干沟、咸保干沟、保丰干沟、周皋灌溉干沟等为区内主要灌溉沟,长度约 7~15km 不等,沟宽一般20~30m,多数沟渠皆与其相连。工程区内地面高程一般 5.5~7.0m,相对高差1~2m,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比降为 1/500~1/1000。各建筑物及沟渠处场地地势较平坦,受人工活动影响,局部场地取土坑、塘、土堆等微地貌发育。工程区地层属长江沿岸区当涂小区,区内基岩除局部出露外,表层大部分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物所覆盖。现简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a:4):以灰黄、灰色粉质壤土、粉质黏土、淤泥质土、芜湖市湾沚区沈公圩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4砂性土为主,局部呈互层状。
(2)第四系上更新统(Qal3):上部以褐黄~棕黄色、灰色粉质黏土、粉质壤土为主,局部为砂壤土,下部为灰黄、棕黄色黏土质砂砾、卵石层等。
(2)白垩系(K2x)宣南组:岩性由棕红、砖红色粉砂质泥岩、砂岩、砂砾岩组成。工程区未直接出露,埋深一般大于 50m。工程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晚近期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升降运动为主,形成各级阶地。
工程区属华南地震区扬州—铜陵地震带西段。为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工程区附近有北东向的清水镇断裂带,区内地震活动轻微,区域构造基本稳定。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工程区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 VI 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为设计地
震第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