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于印发《芜湖市湾沚区2023年省级再生稻指挥田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6-01 17:19信息来源: 湾沚区陶辛镇阅读次数:编辑:周欣 字体:【  

各镇人民政府、局属相关单位:

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及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增”战略部署,加大再生稻模式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亩均生产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粮食生产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粮食发展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农办技函2022188 号)要求,结合湾区生产实际,制定本年度实施方案。请各镇及局相关单位认真抓好落实。

附:《芜湖市湾2023年省级再生稻指挥田示范实施方案》

 

 

                              芜湖市湾区农业农村局     芜湖市湾区财政局

             2023315

 

 

 

芜湖市湾2023年省级再生稻

指挥田示范实施方案

 

围绕稳粮保供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及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增”战略部署,为进一步加大再生稻模式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亩均生产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粮食生产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粮食发展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农办技函〔2022188 号)要求,结合湾沚区生产实际,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建设内容和目标

区围绕再生稻周年种植模式,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目标。

(一)建设省市县三级共建再生稻指挥田。

建设5000亩连片再生稻指挥田2个,辐射带动全区4万亩再生稻生产,落实“单种、单收、单储、专用”,集成推广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目标亩产头季600公斤,再生季320公斤。

1镇老村村、六郎镇周皋村片

2.陶辛镇三太村、红杨镇红星圩片

(二)建设精耕细作示范点。

建设500亩精耕细作示范点6个,创建吨粮田,目标亩产头季650公斤,再生季350公斤,辐射带动全区再生稻模式单产增加5%以上,至2025年再生稻生产面积达5万亩,再生季目标产量380公斤。

(三)开展苗情监测。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统一安排,建设6个中籼稻苗情监测点,重点加强再生稻苗情监测,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增加2个区级再生稻监测点,扩大监测区域和范围,形成多点互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再生稻生产品种布局、茬口、栽培方式和播栽期,增强监测效果和代表性,指导农户科学开展田间管理,推进我区再生稻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措施

结合湾区推进再生稻高质量发展工作实际,找准瓶颈,重点解决再生稻生产品种筛选、早春育秧安全保障、机插秧装备提升等环节,集成示范再生稻生产技术模式和新技术、新模式、新投入品的试验示范,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绿色栽培等技术实施,实现节肥、节药,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增产增效

(一)推广优质水稻专用品种。把优质尤其是再生能力强的水稻专用品种作为推广重点,将优质高产与绿色健康栽培技术同步推广,推介近年来得到广大种植户和市场认可度高的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再生能力强、米质优、香型、口味好、生育期适中(135天)作为当前我区再生稻生产主导品种,另试点示范推广甬优4901、六两优11、荃香优89等,同时引进新品种开展再生稻生产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应我区模式栽培、抗性好、高产优质的好品种,为后续品种更新提供支撑,以丰富完善再生稻生产用种。

(二)开展培训服务与现场观摩。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制定技术培训方案,组织培训和观摩,实300以上大户具有实操推广能力,50亩以上大户全部接受培训观摩。结合“包村联户”工作,在水稻生长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精准服务,及时解答农户农业生产中的疑问,提高技术指导的精准性、服务的高效性,确保关键措施落实到位;搭建种植业技术交流微信群平台,建立互动机制,多渠道开展互动对接,推动示范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对全区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及育秧中心,提前进行检查与维护,充分发挥31座育秧中心18万平米连栋大棚作用,配备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水稻催芽箱(机)和增温设备等,确保早春育秧安全,做到适期早播,催芽箱催芽,播种流水线基质育秧,连栋大棚管理和辅助增温,应用水肥一体化等,在规模种植区域建立集中育秧示范点,开展集中育秧全程代管服务,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确保育秧安全、高质、高效。

(四)开展再生稻机插装备提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试点开展再生稻机插装备提升工作,首批以2015年之前建设的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为试点。计划完成13座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机插装备提升,购置高速插秧机,一是确保再生稻头季栽插质量,二是提高作业效率,压缩头季栽插时间,为再生季赢得充裕生长时间,奠定高产基础。

(五)抓关键技术运用。一是抓适期早播。再生稻生产在31-10日播种,确保头季85日前收获;二是抓水稻机插栽培。栽插规格14×25厘米2,亩插足1.8万穴以上,亩基本苗5.5-6.0万,争取头季稻亩有效穗数达18-20万;三是抓好肥料运筹。施肥原则是施好基肥,增施有机肥,早追肥,除在烤田结束复水时增施钾肥外,所有肥料均在栽插结束15天左右完成;四是抓水浆管理。栽培中实行浅水管理促早发,在搭好丰产苗架前提下,及时烤田,一次性烤田以开细裂痕为标准,条件允许时可进行两次烤田,第一次轻烤,第二次重烤。头季稻中后期保持孕穗期浅水、灌浆期干湿交替、黄熟期田干、收割前7-10天断水,亩追45%配方肥12.5-15公斤,以收割时机械履带不陷为宜,以减轻稻株碾压受损程度。五是抓病虫害防控。加强病虫害预测预警,适时防控,确保再生稻收割时杆青籽黄无病虫危害;六是适时收割。大田90%稻穗成熟时即可收割,确保收获时秆青籽黄;七是减少减轻碾压。严格规划收割路线,避免收割机过多与重复碾压;八是适时复水追肥。收割留茬高度30厘米左右,收获后上跑马水,及时追尿素7.5-10公斤/亩。

(六)开展绿色种养模式示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开展“稻鸭共生-再生稻”绿色种养模式示范,实施面积500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七)开展新技术新投入品试验示范。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片,示范推广农药增效剂、性诱剂,应用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等技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应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应用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开展机插秧侧深施肥试验示范,应用无人机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八)开展优质水稻新品种引种展示。根据我区水稻种植特点,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技术方案,遴选具有示范基础的规模种植户,开展优质水稻新品种引进、试种和展示工作,筛选适应我区模式栽培、抗性好、高产优质的好品种,特别是筛选适宜再生稻模式生产的品种,为后续品种更新提供支撑。

(九)注重特色典型培植。区农业部门将密切关注开展优质粮油规模化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动向与需求,要从单纯技术指导服务,向帮助制定发展规划、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延伸,打造出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发展水平高的先进典型,带动我区再生稻高质量发展。

(十)开展订单生产。发挥我区由5家再生稻生产主体投资运行的再生稻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作用,开展再生稻订单生产、加工和销售,延伸产业链,加强再生稻米优势宣传,挖掘再生稻米内在品质,将优势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

(十一)开展高产竞赛活动。在项目实施阶段,组织区域内大户培训、观摩,举办第三届再生稻高产竞赛,充分挖掘水稻生产的增产潜力,宣传再生稻高产典型,示范带动全区再生稻生产,并邀请省市专家组织测产验收,并积极参与全国粮食生产高产竞赛。

三、落实基本保障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成立再生稻指挥田示范技术指导组,强化农艺农机技术融合,区镇农技农机骨干为技术指导组成员,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各镇委派具备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分组组长,生产关键期,区镇两级技术指导组成员包村指导,所有再生稻生产户安排技术人员包户联系,确保生产技术及时准确到位。

(二)强化专家指导,省地结对。根据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成立省级专家服务团名单,已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对接,吸收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团队和副所长倪大虎作为湾区省级再生稻指挥田示范工作技术顾问,开展技术方案涉及、高产模式攻关和成果推广,结对帮扶。

(三)争取政策扶持,融合项目。整合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省市区农业现代发展资金、省部级土肥植保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科技措施(粮食生产)资金,重点对开展再生稻模式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在专用品种应用、配方肥、绿肥种植和绿色防控等再生稻生产环节予以支持,将再生稻生产模式按两季列入粮食生产种植补助和农业政策保险范围,稻谷补贴优质粮结构调整板块重点支持再生稻生产。

(四)强化资金保障。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整合项目资源发挥集聚效应省级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试验示范仪器设备购置和维护、技术交流、人员培训、农资投入品补助、测产验收、农民工工资、试验人员和外聘专家的日常工作开支等确保专款专用工作开支等,严禁截留挪用和超范围支出,确保专款专用。

(五)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知晓率。及时宣传好经验强化传带动各要制定传方案及时传好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大力宣传推广成熟的技术模式,认真总结示范、试验的技术模式,科研成果,积极开展多层次培训、指导服务,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为更广大粮食生产户服务射作用,为更广大粮食生产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