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蜱虫的科学防治

发布时间:2022-07-18 09:02信息来源: 湾沚区卫健委阅读次数:编辑:张慧芬 字体:【  

科普 | 蜱虫的科学防治


蜱及其分类

蜱,别名草爬子、草别子、狗豆子等。蜱多数时候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没有吸血时体小,如绿豆或小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会胀到黄豆粒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目(Parasitiformes)、后气门亚目(Metastigmata)、蜱总科(Ixodoidea)。

在中国分布主要有:硬蜱科和软蜱科。广泛寄生于陆地上的各种脊椎动物(包括人),是吸血节肢动物中宿主范围最广的类群。可以说天上飞的各种鸟,地上跑的各种兽,甚至水中游的海龟,都有蜱寄生。


蜱的危害

蜱对人体的危害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蜱源性疾病,由蜱叮咬、吸血、毒害、寄生或致变态反应等所引起的疾病,如疥疮、蜱瘫痪等;另一类是蜱媒性疾病,是蜱在吸血过程中可以传播多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等病原体所引起的多种人畜共患病。据统计,蜱传播的病原种类超越了所有其他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仅次于蚊。因此,很有必要了解一些蜱传疾病方面的知识。

目前,已知超过16种经蜱传播的人类疾病和19种经蜱感染所导致的牲畜病和宠物病。蜱引起的疾病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其中比较常见且重要的疾病简述如下: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007年首次出现该病例,2011年首次分离出病原(新布尼亚病毒)并确诊的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会因多器官衰竭救治无效而死亡。多发于春、夏两季,在我国华北、华中、华南的很多省份均有病例报道。

2、莱姆病(Lyme disease)

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 (Bb)引起的一种疾病,可造成人及动物多器官系统损伤,严重可致终生残疾或死亡。目前已知有许多不同的基因型导致该病在不同地区的临床症状存在明显差异。

3、蜱传回归热

由多种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已被列为国际监测传染病。因引起回归热的螺旋体有明显的变异性,使它们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引起阵发性高热,发热期与间歇期反复出现,故称回归热。

4、森林脑炎

由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症状较为严重,会出现突然高烧、头痛、肌肉酸痛、恶心、意识障碍、瘫痪等临床特征,病死率较高。本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节,主要流行于欧洲和北亚广大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及中国林区也有分布。在自然疫源地,携带病原的蜱可能会感染毫无戒备的伐木工人、牧民、农民、露营者、徒步旅行者和其他进入蜱出没地的人。据报道,每年大约发生10000至12000例。

5、Q热

由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ti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播病。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为主。

6、巴贝(斯)虫病

由巴贝(斯)虫属Babesia的血液原虫感染所导致的寄生虫病,不同种类的巴贝(斯)虫可对相应的脊椎动物致病,故有牛、马、羊等各种巴贝(斯)虫病。 人是偶然和终末宿主。


如何避免被叮咬

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长裤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暴露部分喷涂驱避剂;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被咬后的紧急处理

一旦被咬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自行在家摘除。蜱咬伤出现的皮炎主要是消炎、止痒、止痛,同时给予对症处理。发现被蜱叮咬后常采取如下措施:

1.切勿强行拔出。

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时,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2.处理伤口,及时就医。

去除蜱虫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