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沚区水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12-04 18:34信息来源: 湾沚区水务局阅读次数:编辑:洪昭 字体:【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认真履职尽责狠抓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严格落实水土保持制度推进做实河湖长制,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水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2024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有力。强化汛前准备,加强汛前检查,发现问题3处,整改3处,重点完成和平连圩月湾段崩岸除险任务,并争取上级应急除险资金40万元。强化水利信息化应用,区智慧水务平台功能不断升级,河道监控及水文监测系统日趋完善,水情、雨情适时预报,巡堤查险、险情状况实时察看,抢险力量、物资配置全面上图,技术调度工程运行更加科学,快速抢险信息化基础基本完备2024年取得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劲支撑。

2.水利建设创历史新高。2024年新开工水利项目8个,计划投资8.6871亿元,完成投资4.1896亿元,其中治理赵家河、荆山河2条中小河流,达标堤防89.6公里;新建重建南湖二站、小坝咀站、汪溪坝二站及小河口站等易涝区泵站改造4座,改造花桥、红星圩及沈公圩等中型灌区3座。全区防洪除涝能力大幅增强,农田灌溉能力明显提升。

3.水资源管理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严格用水强度指标管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及区域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十四五”用水效率指标管控。以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复核为抓手,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完成13家节水载体建设,核查各类取水工程296处,发放水权证121本,确权水量1.7835亿立方米,获得省级“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达标区”称号。

4.水土保持工作扎实。开工建设了治理面积为6平方公里三元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在全市率先开展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划定,完成水土保持审批项目9个,备案制项目9个;完成六郎灌区部级标准化创建复核工作;完成湾沚、陶辛灌区省级标准化创建任务;以六郎灌区为试点,以点带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5.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明显。省第二批河湖长制能效提级县建设有声有色持续完善“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河湖长+”工作机制,联合区生态环境分局开展全区青弋江入河排口摸排工作,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常态化开展增殖放流及禁捕联合巡查,联合区检察院开展河湖管护成效巡查,切实将严的基调、法的手段,贯穿河湖管理工作中;全区小微水体IV类以上水质达90%,国家、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3处河湖完成省市级幸福河湖建设河湖长制管理保护工作初步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6.项目谋划争取成绩显著。湾沚区水网规划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县级现代水网先导区,全市唯一;总概算51.6亿元的芜湖市鸠兹灌区初步通过省级技术审查;湾沚区小型引调水工程推选入部级项目库;十三连圩区域排涝工程、东部丘陵区引调水工程及芜湖市赵家河、汪溪坝河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等 5 个重点领域共15个项目,被纳入安徽省水利领域储备项目库,总投资约 76.77 亿元。截止目前,争取上级各类资金4.83543亿元。

7.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严格落实《芜湖市湾沚区水务局2024年党建工作计划》,创新“五线谱”党建工作法,打造“‘湾’水善治 ‘沚’为人民”党建品牌不断探索党建工作与水利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好支委会、党员大会、党课、组织生活会等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截至目前,开展专题学习30余次,局党组书记及支部书记围绕党纪学习教育等主题讲党课8次;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今年以来,市效能检查中未发生一起违规现象;全局干部职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止目前,为群众办实事共有30余;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志愿活动,为切实加强党建活动效果。党员干部站大街、管物业、做服务、巡河湖、普法律、送清凉、献爱心,参与志愿活动1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展现了水利干部的风采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形成了清正、廉洁、团结、高效的水利行业作风。同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组专题对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分析研判3次,意识形态及网络安全各项工作得到加强;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今年完成了局党总支、机关支部换届选举,强化了支委会班子力量。今年共有4名干部职工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1名预备党员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防洪安全仍有薄弱环节。

我区堤防总长292.64公里,3级堤防达标率52%,4级堤防达标率65%,仍有102.42公里未达标(红杨镇沈公圩、罗公圩、六连圩部分堤防、十三连圩青弋江堤防),超标准洪水下,仍有发生洪灾险情的风险。原因分析:我区所在区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堤防战线长,防洪任务重,建设压力大。堤防工程建设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资金,不能全面开花,本着轻重缓急,历年以来,先行对大圩口进行加固,因此一些小的万亩以上圩口及万亩以下圩口堤防未能及时得到达标建设,存在洪灾风险;堤防上历史房屋众多,拆迁安置成本高,严重影响堤防工程建设,致使防洪能力无法提升。

解决思路: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水利项目,大力实施河道堤防整治工程,全面提升全区防洪能力;二是区级层面适当投入建设资金,针对近期仍未能安排项目且防洪最为薄弱段堤防开展整治,靶向治理,解决防洪安全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水系生态修复任务仍然艰巨。

我区属典型江南水乡,历史以来,沟渠湖塘星罗棋布,水系四通八达,水清见底,水草丰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水生态环境因没能同步受到重视保护,水生态环境明显变差,江南水乡水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沟渠水系断点多,桥、涵、路、坝等有堵点;水体调蓄水能力降低,部分渠道淤积、淤塞严重,特别是圩内多数骨干水系清淤很少,既影响排涝又影响灌溉;水体水质总体变差,水系流动不畅,农业面源长期侵蚀,底泥有污染,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低下。分析原因:一是无序建设,我区农村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较多,发改、财政、生态环保、自然资源、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各部门规划建设没有充分整合,没有从水系的自然属性出发,水系的连通性遭受破坏,致使现有灌排渠系工程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二是缺少系统治理,近年来的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以解决局部的灌溉排涝问题及农业生产出行问题为主,农田水利工程主次不分,水系紊乱,水体流而不畅;三是污染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致使水环境质量难以恢复与提升。

解决思路:一是区级层面成立以分管水利领导为组长的涉水工程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全区各部门涉水工程建设的审批,避免对水系的进一步破坏;二是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加强河湖管护保护,持续维护河湖生态良性发展。三是积极申报建设现代化大灌区项目,系统治理全域水系,全面提升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粮食和农作物稳产增产。

三、2025年工作谋划

1.水利规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现代水网规划等,高质量做好水利项目谋划。补齐水利短板服务现代农业,充分发挥青弋江、青安江等综合利用功能,压实鸠兹大型灌区前期工作;坚持系统治理,全力推进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争取实施1条山洪沟治理工程、1处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1处农村饮水维修养护工程;积极争取汪溪坝河、汤泊河2条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引调水工程项目落地;推进十三连圩等7个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项目、汪溪坝河流域等5个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东部丘陵区引调水工程等一系列储备项目前期工作。

2.水利建设管理。加大部门协同力度,完成南湖二站、赵家河、荆山河治理等各类水利项目建设、审计、验收、资金支付等工作,用足用实用好各项补助资金,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创建省级标准化管理灌区,推动水土保持示范建设;从根本上转变建设管理理念,进一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严把项目建设各项关口,确保水利建设高效率、高质量、高安全。

    3.河湖长制工作。2025年完成2条省、市幸福河湖建设;完成河湖长制能效提级县建设省级验收;进一步健全基层河湖管护体系,落实小微水体管护责任主体,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推动“河长+”工作机制走深走实,确保破坏水生态环境的河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水旱灾害防御。针对区级防汛预案,合理确定响应启动条件,协同区应急局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和抢险工作。对智慧水利系统进行升级,以信息化助力防洪保安。对全区防洪短板和薄弱环节开展排查,完成汛前除险任务,同时,做好蓄水、保水准备,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为全区经济实现高质量提供安全保障。

5.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推进在建和获批工程进度,以严的基调推进水土保持监管;完成2025年花桥镇复兴小流域项目实施方案上报批复;完成花桥、红星圩、沈公圩灌区省级标准化灌区创建,以创建为抓手推动能力提升。

6.水政水资源依法履行取用水监管职责,加大取用水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取用水监管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高标准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复核工作,完成区域内节水中长期专业规划编制工作。探索推进“节水贷”及“合同节水”工作。积极推进合同节水管理,引导合同节水管理向学校、工业园区、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同时完成市局下达水政水资源工作目标任务,该项工作考核继续保持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