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湾沚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03 17:34信息来源: 湾沚区财政局阅读次数:编辑:张力 字体:【  

 

关于湾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20241126日在芜湖市湾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建立地方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决策部署,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现状,区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工作机制,在清查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湾2023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一、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情况

(一)主要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总量情况

根据2023年末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649.53平方公里(97.43万亩),其中,国有土地总面积23.39万亩,集体土地总面积74.04万亩。国有土地中建设用地面积11.61万亩,农用地面积7.03万亩,未利用地面积4.75万亩。

1. 建设用地(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工建筑用地等)。全区国有建设用地面积11.61万亩。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14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67万亩,水工建筑用地1.80万亩。

2. 农用地(指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其他农用地等)。全区国有农用地面积7.0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5万亩,林地3.09万亩,草地0.37万亩,园地0.63万亩,其他农用地1.29万亩。

3. 未利用地(指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内陆滩涂等)。全区国有未利用地面积4.75万亩。其中河流水面3.09万亩,湖泊水面1.03万亩,内陆滩涂0.63万亩。

4. 水资源。2023年我区水资源总量为3.43亿立方米,全区地表水资源量3.0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79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0.34亿立方米。[数据来源:《2023年芜湖市水资源公报》]

5. 自然保护地。区现有自然保护地4个,其中自然保护区3个,分别为芜湖陶辛水韵县级自然保护区、芜湖和平鹭鸟县级自然保护区、芜湖长港扬子鳄县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1个,为安徽省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

6. 未统计的其他自然资源

一是矿产资源全区主要矿种为建筑石料用砂岩矿,且储量较少;河砂资源以天然石英砂为主。

二是野生动植物。全区主要树种包括香樟、湿地松、樱花、黄山栾树等。

7. 草原、海洋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我区不涉及。

(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情况

2023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916310.25亩。

2023年全区供水总量1.9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536.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4.71立方米。[数据来源:《2023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23年芜湖市水资源公报》]

我区生产矿山已于201312月政策性关闭并由原县政府核销采矿权。

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与成效

(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十四五”期间,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29.5万亩,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83万亩。补充耕地面积0.15万亩,补充水田0.15万亩,增减挂钩项目0.11万亩。将耕地保护作为系统工程,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二)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一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组织完成动机场片区、开发区、城南片区和老城区控规编制,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需求。二是科学安排用地指标。科学梳理2023年重点项目用地红线范围,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均不突破规划约束性指标。三是加大节约集约利用。2023年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567亩,消化闲置土地405亩,盘活低效建设用地1090亩。

(三)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一是落实林长巡林制度。全年发布总林长令2次,下发林长提示单3次,三级林长巡林2680人次,护林员巡护10244人次。二是深化林地使用管理。全年申报重点建设项目永久使用林地9宗,持续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完成人工造林1657.1亩,退化林修复1000亩,低效林改造2916.2亩,成功创建3个省级森林村庄。三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建立“区—镇(场)—村”三级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年度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四是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全区获批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芜湖新达园林绿化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红杨镇获得“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镇”称号。

(四)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一是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春季防除工作。全区建设春、秋两季防除示范点10个,整村推进示范点1个,化学防除试验点2个。全区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面积1060余亩,其中春季开展化学防除120余场次,防除面积350余亩,秋季组织1200余人次,开展人工铲除368场次,防除面积710亩,交通主干道沿线和重点公共区域已基本清除完成。二是开展福寿螺防控工作。根据福寿螺生殖特点和生活习性,以村(社区)为单位开展监测。定期开展福寿螺等入侵物种相关知识培训,加强科学普及,积极营造群防群治氛围。

(七)持续巩固全区禁捕工作。一是强化联动协作,常态化开展青弋江跨镇、跨区、跨市交界共管禁捕水域联合执法行动,形成“打防结合、水岸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二是抓好禁渔监管,严格落实镇禁捕工作站日常巡查、网格员属地巡查、护渔员协助巡查和禁捕办月督查的“四巡查一督查”工作机制。三是积极宣传引导。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明确湾区禁渔期、禁渔区范围,以及禁捕禁钓政策,宣传引导垂钓人员在非禁捕水域一人一杆一线一钩进行休闲垂钓。

(八)推进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编制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完成“一户一档”取用水户基本情况、取水许可审批情况、取水工程验收材料等核查整改工作。制定《芜湖市湾区水权确权实施方案》。

(九)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获批中央财政水生态项目5个,总投资2.78亿元。2023年,湾镇罗保南湖水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红杨镇洋滩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湾区青弋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

(十)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3年我区PM2.5平均浓度31.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7.1%。境内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青弋江迎官渡、尹杨村、关帝庙3个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区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完成5家重点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强化危险废物管理,2023年共计完成审核通过产废单位251家;危险废物转移执行转移联单制度,全区全年共转移危险废物累计达11030吨。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处置难度加大。

(二)部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难度增加。

(三)自然资源生态保护配套资金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自然资源领域作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对接上级改革方向与举措,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科学布局、整体保护、系统修复、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和改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衔接机制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三区三线”动态调整及中期评估机制,进一步拓展城市及产业发展空间,完成航空新城规划编制工作和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工作。

(二)进一步落实土地制度改革

持续推进耕地恢复和垦造工作,确保耕地规模正增长、保障建设用地新增占用规模。科学开展耕地质量评定,积极争取新增耕地结余指标入库交易,健全耕地保护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价评估、收益分配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

积极推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合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规范取水许可审批,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水资源管理考核常态化,持续增强控制指标刚性约束作用。

(四)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攻坚行动,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确保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并重,提升农村污水处理率。加强涉重金属企业监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规范危废收集处理,扎实做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五)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做细林权资料收集与分析、做实林权存量数据整合核查、做好林权存量数据标准化处理。以林权主体具体需求为“小切口”,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助力林业产业生态、绿色发展“大文章”。

(六)进一步筑牢自然资源安全屏障

积极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工作力度,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达标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发挥“智慧环保”作用,形成全域排查、全面治理、全过程监管、全方位提升的环保监督格局,构建“互联网+”综合监管体系。强化多污染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畅通生态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