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技局(科协)2024年工作成效和
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区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区委一届八次全会要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统筹科创平台、科技项目等创新要素一体化布局,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发创新动能,为奋力建设“一城两区”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一是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政策的基础上,围绕“产业+科创”,出台《湾沚区建设科技创新新高地若干政策》,积极实施创新平台提质扩面等六大专项行动。二是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加大对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投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我区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1亿元,同比增长1.5%,全区研发投入水平稳步提升。
(二)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创新整体效能。一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31家,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全市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预计全年入库520家,排名全市前三。盾安(芜湖)中元自控有限公司认定为芜湖市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企业。二是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获批省科技项目、市“赤铸之光”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支持。2024年我区“大型长航时人影无人机系统研制及示范”项目获批2024年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华明航电牵头完成的“先进通航飞机高安全等级综合航电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和适航取证”项目拟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钻石飞机牵头完成的“异构电子装备模块化高效能飞行试验平台研发与推广应用”项目拟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三是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持续发力。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要“窗口期”,招引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人工智能招引项目17个,项目数居全市第一,招引项目投资额66.84亿元,居全市第二。
(三)聚焦创新平台提档升级,持续纵深赋能产业创新。坚持把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加大企业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工作力度,积极指导促进现有科技创新平台提档升级。2024年以来,我区“通用航空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今年全市唯一一家省级产业创新研究院;航瑞航空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中试基地”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协鑫集成和精锋园林2家企业研发中心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新增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20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
(四)聚焦产学研用交流合作,持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挖掘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千家企业大走访”活动,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等载体,常态化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走访企业,摸排企业技术需求15项。组织合肥工业大学、华师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安工程等高校院所专家教授与荣基密封、华明航空、协鑫集成等企业对接技术需求。开展2024年安徽省“科技副总”选派推荐工作,钻石飞机等3家企业通过认定。二是积极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实施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招引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先进科技成果在湾领办、创办企业,2024年以来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个。三是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以科技特派员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全区67名科技特派员中有10人被授予全区十佳科技特派员,传云绿色果品产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绩效评估获评省级优秀等次,省级以上宣传报道5篇。四是加快场景创新应用建设。开展应用场景需求和解决方案征集发布,推动供需有效对接。截至目前,湾沚区聚焦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已征集场景应用能力清单31项,场景机会清单28项,场景发布数居全市第一。
(五)聚焦防震减灾和科普宣传,持续提升工作开展实效。积极配合市地震局完成湾沚区花桥镇城东村电磁台站的场地建设验收,推进湾沚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调查工作。芜湖荣光珍禽养殖有限公司获评地震群测群防宏观观测网点绩效考评省级优秀网点,芜湖都益禽业有限公司获评市级优秀网点。扎实开展2024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成功举办2024年“全国科普日”湾沚区主场活动。2024年第三届低空经济大会期间,举办全国青少年低空经济应用创新赛,全国29个省市13000多名学生参赛,湾沚区青少年学生参与数、获奖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西航航空“航空科普研学”》获批2024 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项目;芜湖古戈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激光3D打印熔模铸造GGR-B设备研制》获批2024年芜湖“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项目。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区委一届八次全会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科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力争为湾沚区“一城两区”和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更大科技贡献。
(一)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实施梯队化主体培育。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市科技领军企业——省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50家,力争市科技领军(培育库)企业1家,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超10个。二是实施创新投入稳定增长行动,持续推进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对企业新增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占比进行奖励,提高财政科技支出总量和占比,推动研发投入上台阶,2025年力争全区研发经费投入(R&D)增幅超全市平均水平。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2025年争取省科技攻坚项目1项,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个以上。 三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持续突破。围绕我区“211”产业布局,2025年力争全区招引项目数和投资额在全市排名前列。
(二)推进创新平台提质扩面,系统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实施创新平台提质扩面行动,支持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能级。集中精力推动区级平台“打好基础”、市级平台“加强培育”、省级平台“补齐短板”、国家级平台“实现突破”。2025年新增省级创新平台超3家,市级创新平台超1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企业占比超55%,建立湾沚区创新平台“创新能力服务清单”和“企业创新需求清单”征集发布机制,推动现有创新平台资源开放,解决产业共性问题。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一是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积极开展“双创汇”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促进我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双创汇”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促进我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专场产学研对接会2场。二是加快场景创新应用推动。将场景创新作为培育新产业的重要途径,持续发布场景应用机会和能力,开展对接推广活动不少于2场,建设示范性场景不少于2个。三是推进科技强农工作。科技特派员年服务次数超过800次,建设1个市级科技特派团,力争年度科技特派员工作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四)强化科普和防震减灾工作,着力提升服务成效。持续推进“科创中国”工作。加强基层社区科普示范单位建设,拟建设防灾减灾社区科普馆。结合党建联盟建设,联合社区、企业等共同推进科普示范单位建设。新增省、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家以上。引导安徽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航空企业和载体积极开展航空前沿科技科普工作,持续打造系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