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湾沚城关幼儿园课程设置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努力遵循“以幼儿开展为本”的学前教育课程理念,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主动构建“在实践中开展、在开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美满”的课程办理形式与探究幼儿园个性化、园本化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形式,为幼儿园保教工作注入新思想、开创新场面、明白新方向,特制定《芜湖市湾沚城关幼儿园课程设置方案》,作为幼儿园课程设计、教材挑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依据与指导。
二、课程理念
幼儿园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和谐、健康、快乐发展的教育机会与条件。
1.注重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重视早期幼儿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
3.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进行切合实际的课程选择与调整,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三、课程目标
以培养“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特点的在情感、态度、认知、技能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儿童”的目标为核心,通过幼儿园课程实施,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2.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习惯,独立自信,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责任感。
3.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4.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熟悉与探究的兴趣。
5.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6.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表现生活,具有一定设想力和发明性。
7.能积极关注周围事物中的科学现象,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四、课程设置
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启蒙性、整合性和开放性,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1.课程体系
建立共同性课程、挑选性课程与辅助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性课程面向全体幼儿,体现促进幼儿基本开展的课程。挑选性课程是以共同性课程为依据,以幼儿园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为方向,带有幼儿园自身的特点,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师资条件等),又能满足幼儿开展需要的园本化课程。把握好共同性课程与挑选性课程的关系,挑选性课程占总课程的20%,二者相互补充、不断美满,使幼儿园逐步构成科学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适合幼儿开展的园本化课程。
2.课程结构
(1)共同性课程
以“生活”、“运动”、“游戏”、“研究”为幼儿园一日活动最基本的活动形态,强调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渗入渗出,有机整合,关注幼儿自身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生活旨在帮助幼儿形成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的生活惯和良好的交往行为,使幼儿在共同的生活中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
运动旨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动作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幼儿健康的体质奠定基础。
研究旨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体验,使幼儿在认知、态度和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为幼儿后续研究打基础。
游戏旨在满足幼儿自主自发性活动的需要,开展幼儿设想力、发明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开展。
(2)选择性课程
挑选性课程内容主要以科学启蒙教育为主线,根据幼儿年龄特性,身心开展纪律,以趣味性、启蒙性、生活性、整合性、渗入渗出性为准绳,其目标是使用身旁的事物与现象,多形式、多途径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讨科学的欲望,积累关于周边事物粗浅的科学经验,研究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延续开展的具备优秀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儿童。
五、课程管理
1.课程管理网络。
课程实施的办理和调控,必须建立一个互动的教育反馈系统。幼儿园成立课程办理领导小组,由园长、业务园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人员构成,园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反馈、调整、评价等。领导小组下设课程研究组,由业务园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等人员构成,业务园长任组长,课程研究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的研究、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师培训等。各教研组在课程研究组的指导下,组建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心组,由教研组长任组长,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为组员,展开每周一次以上介入式研讨、教材培训与集体备课活动,进行班级情况交换、课程活动案例分析、观察方法与记实的研究等,以保证课程教材的全面、深入的实施。另外,幼儿园将课程权下移,由班级办理,使课程办理更具开放。
2.课程实施保障。
经费保障。积极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经费,用于课程环境的创设、教师的培训与奖励,教学具的添置等。
制度保障。建立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机制保证。建立幼儿园课程教材延续开展的机制,课程改革奖励机制、教师课程技术培训机制等,确保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