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到花桥找年味
1. 活动名称:非遗文化展示活动
2. 活动时间:11月
3. 活动地址: 花桥镇综合文化站
4. 联系电话:0553-8741123
5. 临时停止活动信息:暂无,会提前通知
江南人家善于因地制宜,将身边的食材利用到极致,把心中所想、口舌之盼融入到各种食物中。临近年关,这种创造力更是得到极大地发挥。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地道的美食犒劳一家老小,这其中不乏传承已久的老味道、老手艺。
湾沚区花桥镇境内滩涂密布,河网纵横,草地遍生,这样的环境适合饲养牛羊、种植水稻山芋。羊糕、米糕、粉丝就是当地人利用身边最常见的食材制作出来的年节美味。对花桥人来说,做糕、吃糕不仅是习俗,更是年的象征,是对来年日子红红火火的期盼。
羊糕 慢火熬制的祖传年味
在湿冷的江南冬季,一块滋味醇厚的羊糕最能抚慰劳累了一年的身体。如今,物质极大丰富,羊糕已经不再是滋补身体、滋润味蕾的唯一选择,但花桥人对羊糕的感情仍然不可替代。几乎每户花桥人年夜饭的餐桌上,羊糕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冬季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左右,陈小玉家门前的手推车上就摆上了羊糕,花桥人看到它就知道距离过年不远了。陈小玉做羊糕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在她的记忆里每年冬天奶奶都会做上一大块羊糕,春节时围在一起吃羊糕是一家人的幸福时光。
羊糕在花桥历史悠久,很早以前不叫羊糕而叫“羊肉冻”,是过年时节才能享用到的一种冷盘食品。羊肉冻制作简单,就是将过年时宰杀的羊肉切成大块加上水和盐放在锅内煮熟后,盛入瓦罐内冷冻而成。后人在“羊肉冻”的基础上,增加制作工序,去除羊肉的腥膻之气,逐渐形成现在羊糕的制作模式。
1991年,羊糕第四代传承人陈小玉创立了“花桥羊羔”品牌,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花桥羊糕走上市场,逐渐成为地方特色美食。
每天早上5点钟,陈小玉就开始忙活起来。她和爱人朱尚俊一起将清洗好的新鲜羊肉和猪蹄放入大锅中煮上四个小时以上。此时,羊肉香气弥漫,街坊四邻闻着气味就知道羊糕做起来了。之所以加入猪蹄一起煮,是为了增加羊糕的胶质。煮好的羊肉捞出后趁热剔除骨头,并撕成小块。撕碎的羊肉要和原汤一起入锅再次熬煮,在这个过程中,陈小玉会不时查看汤汁的浓稠状况,等到肉汁和碎肉融为一体,再将它们倒入容器中冷却。
做羊糕非冬天不可,这是因为花桥羊糕始终坚持自然凝固,全程不借助机械。“羊糕煮好后,经过一个晚上就能完全凝固了,这样做出的羊糕在自然条件下摆放三天也不会融化。花桥羊糕从不使用冰柜凝固。”陈小玉说。
一块好的羊糕,每个程序都要做到一丝不苟。陈小玉说,制作羊糕要选用本地散养山羊,熬制羊糕时使用柴火慢熬,冷却凝固完全借助夜间的自然低温,这样做出的羊糕才正宗。
从早上5点到第二天清晨,一块羊糕才算“新鲜出炉”,整个制作过程需要20个小时以上。制作好的羊糕,膏体晶莹,羊肉酥软,切成薄片后淋上酱油、辣椒、麻油等调味料,入口鲜嫩爽滑、口舌生香。
如今,羊糕已经成为一份无法忘却的故土乡愁。采访中,朱尚俊的手机响起,一个内蒙古的客户订购4斤羊糕。“客户中很多以前都是花桥人,如今在外地工作,每年一到冬天就会通过网络购买羊糕。她们说身在外地,最想念的就是这口家乡的味道。”陈小玉现在每天制作羊糕50斤左右,等到春节前一周,夫妻俩加班加点每天都要工作20个小时以上,即便这样一天制作出的几百斤羊糕还是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