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荷书香,勤学如莲夜未央——安徽财经大学暑期探索陶辛“教授村”的红色教育传承
1.机构名称:陶辛镇人民政府
2.开放时间:2024年7月17日
3.机构地址:陶辛镇政府
4.联系电话:8452777
5.临时停止活动信息:无
7月17日,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好运莲莲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远近闻名的“教授村”——胡湾村,在陶辛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展开了为期两天的调研、访谈等多项实地探访,意在揭开“教授村”如何传香百年、“以书”报国的奥秘及辉煌历史。
“教授村”——人才辈出
芜湖市陶辛镇胡湾村,一个江南水乡的小村落,村子周围种满了莲花,似乎象征着该村清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百年教育,清正不阿。据不完全统计,自清宣统元年(1909年)以来,胡湾村先后走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者67人。其中,国内外大学教授19人、从事高尖端科技工作35人,获得博士学位及从事博士后研究者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5人。胡湾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教授村”。
实地探访——揭开“百年”奥秘
7月17日上午,“好运莲莲队”成员(缪舒婷【队长】、刘畅、陈子玄、王宇来、孙嘉婉、魏杉杉、段嘉雯)一行人抵达了胡湾村,诚挚地邀请了胡湾村的老校长和村书记进行采访。在采访前夕,德高望重的老校长“胡功篱”老先生,为我们深情讲述了教授村丰富的历史文化。
胡湾村从1909年开始办学,绵延百年,克服了重重困难。即使在艰难的抗战时期,胡湾村也未曾放弃办学。日军侵华,胡湾村所在的陶辛镇也受影响,书桌无法安放,教师们带领高年级的学生迁入南陵山区,手捧书本,席地而坐,坚持讲学。然而教师乐教,学生好学,读书的事情竟也未被耽误。
不仅如此,胡氏族人还议定了一些助学、奖学的举措,实施公田养学:凡是升学到外地读大学、中学的本族子弟,均按路程的远近、年级的高低给以津贴,费用在宗族的公田谷租收入中列支。后期,学校开始接收外姓学生,附近乡村及南陵、宣城等周边学子纷纷来此读书。
在7月18日的实地采访中,团队同样对当地的深厚的红色教育进行了解。据了解,去年以来,胡湾村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政课堂,打造出具有胡湾特色的思政德育工作品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印记——白沙圩农民暴动旧址同样坐落在胡湾村,这里是1928年中共安徽省临委组织的皖南农民武装暴动的旧址所在地,也是芜湖境内保存完整、形式独特的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历史遗存。
胡湾村始终坚持努力办好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学校把办学时白连乡赠送的一块“教育建国”的匾额悬挂在学校礼堂内,以示办学宗旨。村里共有67位宗亲获教授职称,这个远近闻名的教授村传承延绵着不朽的红色精神底蕴,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当地结合文化活动,创新思政课堂形式。根据群众需求,研究宣讲主题,确定活动内容,进行针对性宣传。结合“荷下夜读”“胡湾教授返乡”等特色活动,开展红色诗歌、传统礼仪文化等特色思政课程,邀请中小学生、大学新生等群体参与进来,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和江南优秀传统文化,将党的创新理论和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截至目前,该镇共开展宣讲50余场次,服务群众10000余人次。如今在有机融合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当地努力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接地气”式宣讲模式,打造“红色印记”理论宣讲基地,以宣传阵地“邻距离”推动思想传播“零距离”。
最终,经过团队实地探访,真实感触,最终揭开了“教授村”的谜底。“教授村”是在百年爱生乐教、艰苦卓绝、团结奋斗、为国奉献“胡湾村精神”下诞生的。民族困难,胡湾村毅然举起“教育大旗”;国家危亡,炮火之下,它仍闪耀星星之火;国家落后,它又不断为其输送骨干脊梁……真正的“教授”或许也是那些百年来在胡湾村坚守着教育的人,他们化身为了村子周边的“荷花”永远守护着胡湾村。峥嵘岁月,足迹永不磨灭;激情年代,精神永恒闪光。